跳到主要內容區

未來展望

一、成立骨質疏鬆防治中心,持續發展骨質疏鬆預防與治療照護。

由於國人平均壽命延長,骨質疏鬆症之人口日益增加,本院除了在社區醫學講座宣導民眾注意預防骨質疏鬆症外,更成立骨質疏鬆防治中心,設有專任衛教師1名,全院包括骨科、復健科、內科、婦產科、家庭醫學科、新陳代謝科及核子醫學科等醫師加入骨質疏鬆防治團隊並取得骨質疏鬆專科醫師,全院不分科別持續發展骨質疏鬆預防與治療照護,且不定期與社區醫療合作提供骨質疏鬆檢測服務。

二、配合全民健康保險發展急性後期整合照護-脆弱性骨折。

脆弱性骨折後期照護模式計畫(Fracture Post-Acute Care,簡稱Frax-PAC),包含:髖關節、脊椎骨折、膝關節、不穩定骨盆骨折。建立急性期、急性後期、慢性期之垂直整合轉銜系統,以提升病人照護之連續性。由急性後期照護團隊,依病人評估結果安排適當之急性後期整合照護模式,包含住院模式、日間照護模式、居家模式,視情況提供物理治療、職能治療, 對治療黃金期之病人給予積極性之整合性照護,使其恢復功能或減輕失能程度,減少後續再住院醫療支出。

三、運用衛生福利部推廣的「共享決策」理念,維持良好的醫病溝通管道。

發展十字韌帶部分斷裂及完全斷裂的病人共享決策( Shared Decision Making,SDM),治療方式包含了手術治療及非手術的保守復健治療,且須考慮斷裂的程度、膝關節的穩定度、有沒有無合併其他傷害、膝關節的活動範圍、病人年紀、平常運動的能力及需求、臨床症狀、病人對治療的期待等因素,來考慮保守治療或者開刀治療。為促進醫病相互尊重與溝通,醫療決策必需要有醫師和病人雙方共同參與,由醫師提出各種不同處置之實證資料,病人則提出個人的喜好與價值觀,彼此交換資訊討論,共同達成最佳可行之治療選項。

四、持續發展器官保存庫骨庫,讓捐贈者安心、更保證受贈者安全。

骨骼移植,是目前世界統計上第二多的移植組織,僅次於血液移植。從捐贈者身上取下來的骨骼經由手術室現場移除軟骨、碎骨、加上無菌高壓沖洗移除多餘雜質,依據高標準、最嚴格的整理、包裝後,放置到零下80的極低溫冰箱中保存。這些骨骼,大多用來治療骨腫瘤大範圍切除之後,所必需填補的空洞;或是關節置換術後、骨折植入物脫位後造成的骨溶解,提供填補跟相對的支撐力。目前,台灣各大醫學中心都有相關的保存及移植計畫,本院器官保存庫骨庫,領先全台的兩次血液學檢查,讓捐贈者安心、更保證受贈者安全。健全的移植管理輔以現今醫療進步,可以讓各種疑難病症,順勢而解。

最後更新日期

2024-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