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讓學生利用修藥理的機會,整合過去所學的基礎醫學知識,做為進入臨床醫學的良好基礎。
2.使學生對藥品之作用機轉、動力學、副作用、毒性、使用禁忌、交互作用等能通盤了解。
3.也讓學生深深體會到「藥就是毒,毒就是藥」,訓練他們時時把藥物之劑量擺在心中。
4.用藥時需考量病人之相關病況,使其將來臨床使用藥品時能大膽用藥,並將藥效發揮到最大,而副作用降到最低。
5.使學生對藥理產生濃厚興趣,將來能參於新藥的開發,或對藥物不良反應加以特別注意,以避免藥物造成二次傷害。
藥理學雖介於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之間,但本質上仍屬於基礎醫學教育,所以藥理學仍著重於基礎理論的教學,所以學完藥理學並不等於在臨床便可得心應手的開處方,這尚需臨床科目的薰陶加上臨床藥理學做銜接教育才能達到。但學生修完藥理學後,便能奠下將來臨床用藥的基礎,將來亦能運用基礎藥理知識去判斷藥品的優劣,並有接受藥理新知的能力。對影響藥效之因素如種族、性別、體重、食物、職業、年齡、疾病等均會加以考慮。亦會注意用藥禁忌,避免藥物的二次傷害和醫療糾紛,如心衰竭者忌用乙型阻斷劑和鈣管道抑制劑,氣喘病人忌用乙型阻斷劑,糖尿病人忌用乙型阻斷劑等。對藥物交互作用亦會特別留意,藥物交互作用是臨床用藥常被忽略又常發生的,輕則使藥效無法發揮,重者可能致命,尤其劇毒藥品和它藥共用時,如毛地黃類藥品和口服抗凝血劑均易和它藥產生交互作用而產生致命性副作用。認真的學生將來更能應用藥理上的知識去解開生理和生化上的謎題,如台大醫學院的李鎮源院士和張傳炯院士便是藉由雨傘節蛇毒之甲型毒素而確認運動神經-骨骼肌腱之尼古丁受器。亦可藉由藥理知識發展新藥,並以基因工程技術加以量產,在臨床上應用於血栓的治療。蘇銘嘉教授亦和臨床醫師合作在植物成份中找出既可強心又可抗心律過快的藥品。將來亦可利用藥理知識參於新藥的開發和評估。當然羅馬不是一日造成的,除了授課老師需深入淺出的誘導外,學生亦需不斷的努力,在教學相長下才能神閒氣定的優游在藥理領域中領略其美。